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创建于1956年,已有50余年办学历史。现任院长
教学和科研成果显著,已立项建设重庆市重点学科一个,重庆市精品建设课程一门;校级重点课程两门,校级精品课程两门。先后主办李白与三峡国际研讨会、何其芳国际研讨会、当代汉学国际学术前沿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近几年来,本院教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近3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重庆市万州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十余名教师在"中国李白学会"、"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重庆市孔子儒家研究会"、重庆市语言学会等学术团体担任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等职务。多名教师应邀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
科研机构简介
学校有4个研究所隶属文学与新闻学院管辖:(1)中国古典文献研究所,
重庆市立项建设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介绍
重庆三峡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是重庆市立项建设重点学科,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其中谢建忠、胡继明、杨雄、何锡光、
科学研究方面,该学科近几年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国务院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和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史学史研究》、《敦煌研究》、《图书情报工作》、《古汉语研究》、《文献》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了《樊川文集校注》、《〈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广雅研究》、《李白诗系年考辨》和《〈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诗的影响研究》等学术著作10余部。
该学科已形成比较稳定的三个研究方向,(1)经学与古代文学文献研究:
部 分 学 人 风 采
胡继明,男,1963年10月生,重庆市忠县人。现为重庆三峡学院副校长、教授,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主要承担了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中国语言学史、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课程。
出版了《诗经尔雅比较研究》、《〈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和《广雅研究》等个人学术著作3部。在《古汉语研究》、《汉字文化》、《东南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先后主持了教育部、重庆市社科规划办、重庆市教育规划办、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等单位资助的科研项目10余项。"雅学"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窦秀艳《中国雅学史》对其"雅学"研究成果予以了专门介绍。《〈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受到了大陆学者和台湾学者好评,该成果获重庆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年)。
谢建忠教授
谢建忠,男,四川广安人,1950年12月生。1988年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专业毕业,获
现任重庆三峡学院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李白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四川杜甫学会会员和重庆市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科研工作。担任唐宋文学、中国小说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等课程。现为重庆市立项建设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负责人,重庆三峡学院学术带头人。主持过四川省教委文科重点项目《孟郊诗歌编年集释汇评》、重庆市社科规划办"十·五"重点项目《唐代经学与文学研究》,现主持重庆市教委课题《阐释学原理与文学作品阐释体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的子课题《〈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欧阳修文学创作研究》。发表过《中国文学批评方法》(1994年5月,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中国文学批评史略》(2005年9月,巴蜀书社),《〈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诗的影响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12月版)等三部著作。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和《西南大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等转载。
杨雄,男,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 1985年起工作于敦煌研究院,多年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在莫高窟从事敦煌学研究14年。1999年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任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敦煌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史学会副会长,为知名敦煌学专家。参加了1985年以来的多次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曾赴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访学,在日本成城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一年。名录被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编入。
多年来,在国内及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出版、发表敦煌学论著《敦煌论稿》《敦煌石窟》等七部(其中两部为日文版)和论文数十篇。其中有敦煌文学的研究,有敦煌艺术的研究,有敦煌文献、艺术与考古资料的比较研究等。
近年来,在《敦煌研究》、《宁夏大学学报》和《内蒙古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并完成重庆市社科规划办项目《大足石刻与敦煌石刻比较研究》,成果由巴蜀书社2007年12月出版;现主持重庆市教委项目《敦煌文学艺术概论》。同时正从事《敦煌变文集》、《敦煌曲子词》的校勘工作。
近年来,在《敦煌研究》、《宁夏大学学报》和《内蒙古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并完成重庆市社科规划办项目《大足石刻与敦煌石刻比较研究》,成果由巴蜀书社2007年12月出版;现主持重庆市教委项目《敦煌文学艺术概论》。同时正从事《敦煌变文集》、《敦煌曲子词》的校勘工作。
何锡光,男,四川南溪人,1953年生。198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西南师大硕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韩愈分会会员、重庆市古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亲炙国学名师程千帆、周勋初、卞孝萱,差得"跌宕文史"之长。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在古代文史、唐代文学文献方面具相当功力。在研究方向上,已经形成以唐代文史为重心的唐代文学文献研究领域。
先后承担研究生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年代学"、"古代文史专题"、"古籍整理与研究实践",本科生课程"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散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
主要学术成果:先后在《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文献》等刊物发表《〈左传正义〉释"郑人铸刑书"》、《〈旧唐书〉"袒牛贬李"辨》、《杜牧诗歌系年拾遗》、《韩愈、段文昌先后写作〈平淮西碑〉》的政治背景》、《两〈唐书〉与"内供奉"有关的官职名称的错误标点》、《唐朝"时政记"的修撰》等论文40余篇,其中《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新解》首发《江海学刊》1986年6期,为《文摘报》《报刊文摘》摘登,《从士族心理文化观念看谢灵运山水诗》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独立完成全国高校古委会"《樊川文集》校注"项目(约90万字,2007年由巴蜀书社出版),在研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儒藏研究"之子项目清孙希旦 "《礼记集解》点校",以及重庆三峡学院"《竹林七贤交游谱》"项目。
合作"《十三经注疏》点校",主持或参与其中《周易正义》《礼记正义》《左传正义》三种,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出版,1999年获重庆市社科二等奖。
康怀远教授
康怀远,男,陕西岐山人。现任重庆三峡学院教授,重庆三峡学院学术带头人,中国李白研究学会理事。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哲学史》《人生成功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
1980年以来10多次以文应邀参加全国或国际学术讨论会,先后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社会科学战线》和《中国文学研究》等报刊、期刊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李白论探》《李白批评论》《李白事诗系年考辨》等专著4部,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作为人生哲学的研究者,在《人生悟谈》(上海三联书店)《人生设计百议》《人生健康百题》(西北大学出版社)《人生成功百论》《人生走笔》《生命絮语》(中国文联出版社)等系列专著中,以哲学的思考和诗韵的美文把人生之谜破译给了广大志士仁人,受到读者的热情关注。
滕新才,男,1965年生,重庆荣昌人。198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
主讲《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文史哲要籍解题》、《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 2002年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中荣获"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奖",2004年获"教学优秀教师"称号。主研省级立项建设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方案"等。
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机构出版《且寄道心与明月——明代人物风俗考论》、《再寄道心与明月——中国古代人物作品考论》、《中华伦理范畴·仁》(合著)等学术著作8部。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担任中国农战史学会、重庆市文学学会、重庆市三峡文化研究会、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理事。2003年列入重庆市教委"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黄天禄,男,1952年生,重庆市开县人。现任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馆长、重庆三峡学院校务委员和文学与新
主要从事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的方向是文献学、目录版本学,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定的研究。先后出版了《经手录》和《李白酒诗注》两部著作。《经手录》被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批准为古籍整理项目,并拨项目经费,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李白酒诗注》为重庆三峡学院项目,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在《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有《明刻百十五卷〈东坡全集〉版本考》、《略论〈四库全书〉对部分书名著录存在的问题》、《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李白诗歌之酒与酒类略考》等论文多篇。主持的《三峡文献信息中心研究》,于2005年12月确定为重庆三峡学院社科基地建设项目。
担任中文系97级以后本科生《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工作,以及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论文答辩等工作。
谭文兴,男,1931生,重庆市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
主要承担的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大学语文等。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杜甫、李白研究、何其芳研究。
在《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我读<郭沫若与杜甫>一文的几点意见》、《杜甫诗中的"江汉"含义新探》、《杜甫为什么描写劳动人民的疾苦》、《关于<夔州歌十绝句>之六的注释》、《谈杜甫的<天池>诗》、《<偶题>究竟作于何时》、《杜甫与屈原、李贺》、《谈杜诗中的"儿童"与"胜事"》、《"藩篱"、"蔬篱"及其他》、《谈<江晓二首>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杜诗中的曲江》、《谈云安严明府与杜甫流寓云安时的住地》、《论杜甫夔州诗中的江湖》、《东屯、襄西及其他》、《何其芳论李白、杜甫》、《何其芳与唐诗》、《何其芳谈李贺》、《何其芳与中国古代文学》等论文数十篇。
出版专著《杜甫夔州诗研究》、《李白杜甫与三峡》。参编了全国师专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副主编)。参加《中国佛道诗歌总汇》的注释、评析,获得国家图书三等奖。参编了《中国诗歌大观》等。
封英锋(1954—),男,陕西蓝田人。1981年于延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于福建师大中国现代文学硕士课程班学习结业。1993年晋升副教授,2000年晋升教授。2003年调入重庆三峡学院任教。
曾任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西北高教管理研究会理事,曾先后被确定为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现任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
任教以来主要从事高校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方面,先后主讲过《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巴金研究》等5门课程。在科研方面,主持校级和市教委科研项目各1项,在《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教育研究论文4篇。出版专著《现实主义新论》,主编或参编《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观》、《新编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等教材5部。曾获陕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次,陕西省高教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2005年分别获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1次。
陶德宗,男,重庆奉节人。现任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
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台港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巴蜀文化与文学。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已出版学术专著(含合著)7部。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等收录。先后主持"重点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建设"等3个省级教改与科研项目与学校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先后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项。
何休,男,生于1940年,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曾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研修结业。现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何其芳研究》年刊主编、四川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兼任重庆市社科研究语言文学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科项目网上评审专家和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民间文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鲁迅周作人研究》《现代主义诗潮史》《诗歌创作与鉴赏》等选修课。荣获四川省教委"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优秀奖"、重庆市教委 "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诗学、鲁迅周作人研究、何其芳研究、地域文化与文学。曾主持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从西部诗坛刮起的绿色风暴——中国西部诗群大观》、《诗坛:悄然崛起的三峡诗群》、《永不泯逝的两颗诗星》等4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同时荣获重庆市政府和国家级学会的优秀成果奖,其基本观点被欧洲著名汉学
郭作飞(1973— ),男,四川仪陇人,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博士,浙江大学在站博士后。学科办主任助理,校级学术带头人,重庆市高校第二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员,重庆市语言学会会员,重庆三峡学院社科联第一届常委。
主要从事古代戏曲语言及中古近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已为本科生开设《汉语史》、《中国语言学史》、《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主持、主研教育部及省市项目7项,在《语言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2部(含参编)。宋元戏文特色文献语言研究已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受到北京大学蒋绍愚、南京大学柳士镇、浙江大学张涌泉等国内知名专家的好评。
先后获重庆市教委"优秀共产党员"、校科研50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陈卫星(1975-),男,湖北黄冈人,分别于2004年、200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攻读学位期间,于2006年6月荣获华中师范大学"余家菊奖学金";2006年12月获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奖学金;2007年6月,获华中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2007年7月,被重庆三峡学院作为人才引进;2007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主持和参加多个科研课题,取得了较丰富的科研成果。近三年,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国韵文学刊》、《云南社会科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目前正从事《容与堂本水浒传》点校、《二十世纪前期的国学思潮》、《水浒传文化读本》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陈会兵(1967—),男,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汉语史、中国语言学史和中国古典文献的教学与研究。
2001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07年9月进入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近年来在各类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古书中词语的特殊读音研究》(约28万字,巴蜀书社2008年3月出版)。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省(市)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3项,参研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博士毕业论文《古书中词语的特殊读音研究》被评为福建师范大学第六届(2007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学术科研动态
1、
2、12月1-3日,谢建忠、何锡光教授,应邀赴云南大学参加"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提交了学术论文《唐代雅丽诗学观与〈毛诗〉及其经学阐释》、《文才与不朽:刘勰与古代文人的创作观》,受到会议专家好评。
3、
4、
5、
6、何锡光教授完成的国务院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樊川文集校注》成果(70万字),由巴蜀书社2007年11月出版。
7、谢建忠教授完成的重庆市社科规划办"十·五"重点项目、博士学位论文《〈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诗的影响研究》,由巴蜀书社2007年12月出版。
8、杨雄教授完成的重庆市社科规划办项目《大足石刻与敦煌石刻比较研究》成果,由巴蜀书社2007年12月出版。
9、何休教授主持的重庆市万州区政府项目《万州民俗志》2007年11月完成,将由万州区政府资助出版。
10、胡继明教授主持的重庆市万州区政府项目《万州方言志》2007年5月完成,将由万州区政府资助出版。
11、胡继明教授完成的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广雅研究》,2008年1月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12、胡继明教授2007年10月14~16日在成都四川大学参加了第三届汉语史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向大会提交了学术论文《〈广雅〉中的名词基本词汇》。